正巧在父親節前幾天升級為阿公!所以就破例從俗也來談談父子的角色扮演和互動關係。
過往父、子關係受社會封閉、經濟環境發展落後和傳統禮教的薰陶和約束,所有的父、子是上對下的關係,也更是主、從的角色。
其中有形制約及無形的界線的確也實在很難去跨越或突破的。父子雙方之一即使有意改變改善,但通常在封閉、忙碌、窮困的鄉下環境更是困難重重。
父親是在1999年往生的,而且正巧是發生九二一大地震之日。想來距今也已快二十年了。我們老家是在中南部的窮鄉僻壤沿海的農村,父親出生於民國初年(1919年)的日據時代,先受日本教育成長。台灣光復後,才自己在鄉下自學「漢字」和「漢學」,所以就成了村中鄰里少數識字的唯一公務員。
但是一生到退休都只是鄉公所民政課最基層的課員,我祖父是在我曾祖父六十歲時才生下的男孩子。在傳統鄉下,小小孩通常在老父過世後,就在失去老父庇護下,必然會受到那些早已成家立業的兄嫂們的欺負或霸凌的!
但這些都是只是聽說或臆想,因為大大人是不會對小小孩說這些前輩大大人的事!
而且早年農村勞動力量需求大、食物缺乏、生活困苦,環境衛生及醫療條件甚差。所以孩子夭折、大人早逝是必然的事實。
祖父至少生了六男二女,父親雖然是在男生中排行老四,但因為只有二位姊姊 存活長大成年。所以他自然就成為男生中存活下來了的大哥,還有另外二個也存活下來的弟弟。
母親在十六歲就嫁給了二十歲的父親,而父母親共生了六男四女共十名。不幸的是前二位大姊也都早夭了。
後來從俗,要收養了別村的一名小女孩,弟妹才好養,也才不會早夭。所以她就成了我們的大姊。然後又再生下了六男二女,也就因此都保住而且長大成人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