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讓湍河流走》是作者珍.尤頓描寫兒時經歷的動人故事。6歲小女孩莎麗珍原本過著無憂無慮的童年,生活在被大自然懷抱的純樸家鄉,讓她心中留下許多美麗印象。但是因為60哩外的波士頓缺水,需要山谷裡優良清澈的水,居民決定用水換更好的生活,同意讓家鄉淹沒在大水中,給波士頓解渴。莎麗珍眼看墓園遷走,樹木都被砍除,歷經百年風雪的老房子一下被推垮,最後的那道牆上有許多窗戶,彷彿眺望遠山的空洞眼眶。終於家鄉只剩一個大空洞任河水漫過,然後變成垮濱水庫,費時七年。
很久以後,莎麗珍和爸爸回到水庫,自黃昏到星夜,在小船上凝望湖底,辨認著那些老地方:通往水獺溪的路、曾受洗的教堂原址、和朋友相會的那個十字路口、穿過柳絮的微風… …,種種回憶都在水底消失了。作者充滿詩意的文字搭配繪者芭芭拉.庫妮的優美插畫,讓讀者深刻感受那不復存在的景致與鄉愁。
雖然在結尾,作者以寬容態度面對此巨大失落,在小記的文字中仍難掩傷感:「同樣的故事——只是名稱改變——全世界到處都會發生,只要附近的大都市有強而有力的口渴,這樣的水庫就會被建造出來,那是一種妥協、條件交換的結果,這種事永遠都不容易,不可能會是完全公平的。」在自然與文明的需求拉扯間,有些發展可能顧及地方居民而獲得諒解,也有些會遇上否決和抗爭,無論如何,都市人都不應將資源奪取視為理所當然,忽視有多少是他人失去家園、大地母親失去血肉,所交換而來。